《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美】奥赞·瓦罗尔 著,李文远 译,《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

序言

  • 要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就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火箭科学家们要想象那些无法想象的事情,解决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将失败转化为胜利,把束缚转化为优势;他们认为小事故只是可以解决的难题,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前进的动力不是盲目的信念,而是自我怀疑;他们的目标不是短期结果,而是长期突破;他们知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已设定的东西可以更改,他们能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 在现代,火箭科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世界正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发展着,我们必须跟上步伐,不断地与它一起进步。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计算燃烧率系数或轨道轨迹线,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复杂和陌生的问题。在没有明确指导方针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会享有非凡优势。
  • 相比于理论构想,我一直对实际应用更感兴趣。我喜欢研究火箭科学所涉及的思维过程,但不喜欢数学和物理等必修课程的实质内容。我就像一个烘焙师,喜欢揉面团,却不喜欢烤饼干。班上有些同学在学习课程实质内容方面比我强得多,但我认为,我从经验中学到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可以用在更实际的工作中,它们可比反复证明为何E=mc2这种生硬的工作有用得多。
  • 浩瀚宇宙将世人所关心的问题置于适当的环境中,它用一种共同的人类精神将我们团结起来。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抬头注视着同一片夜空,观察数万亿英里之外的星星,回首数千年前,提出同样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
  • 我们往往将自己视为万物的中心。但是从外太空的角度来看,地球只是“包容一切的黑暗宇宙中的一个孤独斑点”。萨根对“暗淡蓝点”进行了更深层意义的思考,他说:“想想那些帝王将相征伐杀戮,血流成河,只是为了在光荣和胜利中成为一个斑点上一小部分区域的短暂主宰者;想想栖身于这点像素上某个角落的居民,他们对其他角落几乎毫无区别的居民,犯下无休止的残酷罪行。”
  • 当你学会像火箭科学家那样思考时,你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还将被赋予改变世界的能力。

第一阶段 冲破枷锁,点燃你的创意

在这本书的第一阶段,你将学习如何利用不确定性的力量,如何根据第一性原理做出推论,如何通过思想实验引发突破,以及如何运用探月思维来改变你的生活和事业。

第1章 与不确定性共舞 怀疑的巨大力量

  • 我很想说媒体搞错了,但这同样是言过其实,与媒体起初对陨石进行铺天盖地报道的做法别无二致。更准确地讲,我们可以说人们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即企图使某件尚未明确的事情显得确凿无疑。
  • 在典型的火星登陆过程中,这片区域坐满了一排排摄入过量咖啡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整袋整袋地吃着花生,盯着涌入控制台的数据,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他们掌控了局面。但他们并没有掌控局面,而只是像一名体育播音员那样报道这些事件,只不过他们用的是更华丽的语言,比如“巡航阶段分离”和“展开隔热板”等。他们是火星上一场比赛的观众,这场比赛12分钟前就结束了,但他们还不知道比分是多少。
  • 如果着陆成功,任务控制区就会迅速变得乱哄哄,犹如马戏团一般,所有人都失去了冷静。在征服了不确定性这只“野兽”之后,工程师们开始欣喜若狂,击掌相庆,挥舞拳头,紧紧拥抱,沉浸在欢乐的泪水中。
  • 在现代世界,我们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混乱中搜索秩序,在歧义中寻找正确回答,在错综复杂中寻找坚定。“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尝试控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尝试着去理解它。”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写道。我们寻找的是循规蹈矩的公式、捷径和投机取巧——那袋花生就是明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丧失了与未知事物共处的能力。
  • 这种做法让我想起一个经典故事:一名醉汉在夜晚的路灯下找他的钥匙。他知道自己把钥匙丢在了街上某个黑暗的地方,可他却在路灯下苦苦寻找,因为那里有灯光。
  • 我们对确定性的渴望致使我们追求看似安全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在路灯下寻找钥匙。我们不敢冒险走入黑暗之中,而是停留于现状,无论现状多么差。营销人员一遍又一遍地使用相同的技巧,但期望获得不同的结果;有人立志创业,却舍不得放下已经没有出路的现有工作,因为这份工作能让他们获得一份看似稳定的收入,使他们内心有一种确定感;药企热衷于开发仿制药,这些药物只是相对于竞品有所改善,却无法彻底治愈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疾病。
  • 但是,只有当我们敢于牺牲确定性答案,敢于冒险,敢于远离路灯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突破。如果你固步自封,就不会有出人意料的发现。唯有那些领先时代之人,才敢于与伟大的未知事物共舞,并在现状中发现潜伏的危机,而不是满足于现状。
  • 爱因斯坦用类似说法描述了他自己的科学发现过程。“我们的最终结果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他说,“但是,多年来在黑暗中寻找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理,强烈的欲望及自信和疑虑反复交替,直到打破僵局,真相水落石出。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才知道是什么感觉。”
  • 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们要一直在黑暗的房间里蹒跚而行,穷尽一生寻找真理。即便他们找到了电灯开关,灯光也可能只照亮房间一隅,剩余的黑暗空间比他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也黑得多。但对于他们来说,在黑暗中蹒跚行走比坐在外面光线充足的走廊里要有趣得多。
  • 牛顿在创立定律方面也经历过失败,尤其是他在炼金术方面的实验。他试图将铅转化为黄金,却惨遭失败。这些失败并没有在物理课堂上成为牛顿励志故事的一部分,相反,我们的教育体系把这些科学家的人生经历美化了
  • 如果你每天都沿着一条通向电灯开关的笔直路径去寻找正确答案,那就要当心了。如果你正在研发的药物肯定有疗效,如果你的当事人在法庭上肯定被判无罪,或者你的“火星探测漫游者”肯定能着陆,那你的工作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 唯有充分利用不确定性,才能创造出最具潜力的价值。我们不应以一种快速宣泄的欲望作为前进动力,而是应该以能够激发好奇心的事物作为燃料。确定性的终点,就是进步的起点。
  • 我们对确定性的痴迷会产生另一个副作用,它犹如游乐场里的一组哈哈镜,扭曲了我们的视觉。而我们在这些哈哈镜里看到的,就是所谓的“未知的已知事物”。
  • “未知的已知事物”类似于病感失认症,这是对自欺欺人的另一种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自己知道某些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知道。我们以为自己牢牢掌握了真相,以为自己的立场是牢不可破的,但实际上它却脆弱不堪,只需一阵狂风就会被吹倒。
  • “发现的最大障碍,”历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Boorstin)写道,“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博学。”假装博学的做法使我们闭目塞听,拒绝接受来自外界的有用信号。确定性使我们忽视自身的无能,我们越是借助激情和夸张的手势说出我们对真理的看法,我们的自我就越发膨胀,犹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掩盖了楼底的根基。
  • 每当我们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领域时,难免会产生知识的真空,很多荒诞的说法和故事就会迅速填补空白。“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永远充满怀疑的状态中。”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解释说,“所以我们编造了最好的故事,并把它们当作生活的真相。”
  • 我们更喜欢看似可靠的故事,而非混乱和充满不确定的现实。于是,事实就会变得可有可无,错误信息肆意传播。
  • 诚如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所言,现代世界的问题在于“愚蠢的人过于自信,而聪明人则充满怀疑”。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即使获得了诺贝尔奖,也认为自己是一只“迷茫的猿人”,并以同等的好奇心对待身边的每一样事物,这使他能够看到被其他人忽视的细微差别。“我觉得,未知让人生变得更有趣。”他说,“这总比带着有可能错误的答案生活要好。”
  • 要有费曼这样的心态,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且需要非常谦卑。当我们说出“我不懂”这三个可怕的字时,我们的自负心理会有所削弱,开始敞开心扉、竖起耳朵聆听别人的意见。承认自己无知并不意味着故意无视事实,相反,这需要我们意识到不确定性的存在,并完全意识到自己不知道什么。唯有如此,才能学习和成长。
  • 但是,纵使不确定性令人不适,也比舒适地犯错要好得多。最终,改变世界的是那些“迷茫的猿人”,他们堪称不确定性这门艺术的鉴赏家。
  • 天文学家犹如在一幢黑暗的宅邸中生活和工作,而这幢宅邸只有5%的区域有照明——宇宙大约有95%由听上去不太吉利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暗物质和暗能量与光不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无法看到或以其他方式检测到它们,对它们的特性也一无所知。但是,我们知道它们存在于宇宙中,因为它们对其他物体施加了引力。
  • 正如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所说的那样,科学“如果不提出10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1个问题”。当我们的知识领域中的一些空白被填补时,其他空白也就随之出现。
  • 无论在火箭科学领域,电影艺术领域,还是在你那家填补业界空白的企业中,所有进步都发生在“黑屋子”里。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害怕黑暗。从我们放弃舒适光线的那一刻起,恐慌就开始了。黑暗的房间里充满了我们的恐惧感,我们囤积货物,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
  • 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黑屋子”的大门都是双向而非单向的——我们对许多未知事物的探索活动是可逆的。正如商业大亨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所写的那样:“你可以走过去,看看感觉如何,然后走回另一边,看看是否行不通。”你只要把门开着就行了。布兰森正是用这种方法创立了他的英国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Virgin Atlantic)。他与波音公司达成一笔交易:如果新航空公司创业失败,他可以把自己买的第一架波音飞机还给波音公司。布兰森把一扇看上去单向通行的门,变成了双向通行的大门,如此一来,如果他对房间里看到的东西感到不满意,就可走出大门。
  • 如果我们只探索前人开拓好的道路,而不去玩那些不知道怎么玩的游戏,我们就会停滞不前。只有当你在黑暗中跳舞的时候,只有当你不知道电灯开关在哪里,甚至不知道电灯开关是何物的时候,你才能开始取得进步
  • “科学知识是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确定陈述组成的,有些陈述的不确定程度高,有些陈述几乎是确定的,不存在绝对确定的陈述。”费曼解释说。当科学家们做陈述时,“问题不在于陈述的真假,而在于陈述真假的可能性有多大”。
  • 未来,科学家只有在接受不确定性、密切关注异常事物的情况下,才会有突破性进展,因为异常事物正是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 阿西莫夫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他说科学界最令人兴奋的话并非“我找到了”,相反,科学的发展往往始于有人注意到某种异常现象,并说“这真有趣……”量子力学、X射线、DNA(脱氧核糖核酸)、氧气、青霉素和其他事物的发现,都发生在科学家们接受而非忽视异常现象的时候。
  • 就像行星一样,科学也在“流浪”。剧变带来进步,而进步会产生更剧烈的变化。“人们希望安定,但只有当他们不安定的时候,心中才会抱有希望。”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写道。世界在前进,那些固守旧事物的人会被抛弃。
  • 为了在高压力、高风险的情况下保持冷静,你真正需要的是知识……被迫直面失败的可能性,研究它,剖析它,梳理它的所有组成部分和后果,这种做法真的很管用。
  • 知识把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变成一场高风险的躲猫猫游戏。没错,太空飞行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宇航员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是,宇航员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婴儿没什么两样——当双手打开的那一刻,他们都得弄清楚谁会出现在对面。
  • 恐惧来自不知道该期待什么,以及你觉得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缺乏控制感。当你感到无助时,你会比知道事实更觉得恐惧。如果你不知道该担心什么,那么所有事物都令人感到不安。
  • 写下你担心的事物及已知和未知的不确定因素,然后一一剖析它们。当你揭去未知事物的神秘面纱,把“未知的未知”变成“已知的未知”,你就能拔去它们的“毒牙”。它们的面纱褪下以后,你就会清楚地看到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发现不确定性,往往比你所害怕的事物要可怕得多
  • 你还将意识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对于你而言最重要的事物多半依旧存在。
  • 在日常生活中,“冗余”一词是贬义的,但在火箭科学中,是否有冗余可能就决定了是成功还是失败,而成败关乎生死。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冗余”是指创建备份,以避免因某个故障点而危及整个任务的情况出现。宇宙飞船的设计要满足一个条件:即使出了故障,它也能正常运行,也就是“有故障而不失效”。
  • 航天器上的计算机也使用冗余装置。在地球上,电脑往往免不了崩溃或死机,而在有压力的太空环境中,计算机发生故障的概率有增无减,因为计算机在太空中要经历无数振动、冲击、变化的电流和波动的温度。正因为如此,航天飞机的计算机是4倍冗余的,即飞机上有4台计算机在运行着同样的软件。这4台计算机会通过一个多数投票系统就下一步动作进行单独投票。如果其中一台计算机发生故障,开始乱输出数据,其他3台计算机就会投票将其排除在外(没错,伙计们,火箭科学比你想象的更民主)。
  • 航天飞机还配备了第5个备用飞行系统。该系统安装有一款不同的软件,而这款软件由不同于其他4款软件的分包商提供。如果某个一般性的软件错误使4台相同的主计算机瘫痪,则备用系统将启动,并会将航天飞机送回地球。
  • 尽管冗余是一种很好的保险措施,但它同样遵循收益递减定律。额外的冗余增加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会无谓地增加设备的复杂性、重量和成本。
  • 除了将冗余考虑在内,火箭科学家还通过打造安全边际来解决不确定性难题。例如,他们建造的宇宙飞船比表面看上去的更结实,隔热层厚度也超过标准要求。
  • 但是,绝对的确定性犹如海市蜃楼。在生活中,我们必须以不完善的信息为基础,用粗略的数据做决策。“当探测器在火星着陆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秘诀就在于:在看到一条清晰的道路之前,你就要开始行走。迈开你的步伐吧,尽管前方会遭遇卡住的轮子,坏了的钻头,以及爆炸的氧气罐。

第2章 第一性原理

  • 在这笔交易敲定前几个月,马斯克就已经在里约热内卢的海滩上晒太阳了。但他并没有打算退休,也没有闲着翻阅丹·布朗的最新小说。不,马斯克在海滩上想看的是《火箭推进技术原理》(Fundamentals of Rocket Propulsion)。这位PayPal的创始人正在执行一项任务,他要把自己变成“火箭人”。
  • 知识是一种美德,但知识同样的特质也会把它变成一种缺点。知识塑造架构,扩充认知;它创造出框架、标签、类别和镜头,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工具去看待世界的;它的作用相当于迷雾、Instagram滤镜,以及一种充满诗意的格局,让我们生活在其中。众所周知,我们很难突破这些格局,理由很充分:因为它们很有用。它们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提供认知的捷径,使我们更有效率和生产力。
  • 但是如果我们不小心,知识也会扭曲我们的视野。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知道火箭的市场价格是天价的话,就会以为只有强大的政府和拥有巨量现金的特大企业才能制造火箭。不知不觉中,知识可能会让我们成为惯性的奴隶,而惯性思维只会产生常规结果。
  • 即使在火箭科学这样的先进行业中,惯性思维也有着巨大的力量。这种思维被称为“路径依赖”,即我们以前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既得利益也使我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进入《财富》(Fortune)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公司,其高层人员更倾向于逃避创新,因为他们的薪酬与短期季度业绩挂钩,倘若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短期业绩就会暂时受到影响。“当一个人的薪水取决于他所不了解的某件事情时,那他就很难搞懂这事。”
  • 惯性越大,越难摆脱。既定的做事方法会掩盖其他可能性。“一条道路建好以后,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交通变得越来越繁忙,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逐年增多。还有些人则靠维修和维护道路为生,并使道路保持活力。”
  • 知识确实是个好东西,但知识的作用应该是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不是起约束作用;知识应该启发智慧,而不是蒙蔽心智。只有让现有的知识不断进化,我们的未来才能变得越发清晰。
  • 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将第一性原理描述为“系统性地怀疑你可能怀疑的一切事物,直到你获得无可置疑的真相”。
  • 换句话说,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应该用在最重要的地方。为了把聚集在你心灵窗口上的薄雾擦掉,并暴露出那些支配你人生的无形规则,请花一天时间质疑你心中的假设。针对每一个承诺、假设和预算项目,问问你自己:如果这不是真的,那又如何?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能把它摒弃掉,或者用更好的事物取代它吗?
  • 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关于你的意义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一次叙事或者说一个传言而已。如果你不喜欢这个故事,你可以改变它。更好的是,你可以完全抛弃它,重新写一个故事。“为了脱胎换骨,向新的生命周期演变,一个人必须学会放弃。”作家阿娜伊斯·宁(Anais Nin)写道。
  • 罗伯特·皮尔西格(Robert Pirsig)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中解释道,“如果一场革命摧毁了一个系统化的政府,但形成该政府的系统思维模式完好无损,那这些模式就会自我复制。”除非你改变了基本的思维模式,否则无论你破坏多少次,看到的都是同样结果
  •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行业,在行业外寻找人才是合理的做法。你会发现,行业外的人才不会被那些束缚思维的无形规则(比如白色桌布)蒙蔽双眼。
  • 我曾把某种版本的“扼杀公司”演习运用到我的法学院课堂。我扔掉了我的讲稿,要求学生们做一个思想实验:扮演一个有抱负的独裁者角色,想出摧毁美国民主的方法;随后再要求他们变换角色,制定出能够防范最严重威胁的措施。
  • 但是,你并不永远需要一个真实或假设的破碎球才能回归第一性原理。有时候,一把“剃刀”足以完成使命。
  •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应该“尽可能简洁”,这就是所谓的奥卡姆剃刀原理。
  • 该模型通常被表述为一条规则:用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才是正确的方案
  • 卡尔·萨根说得没错:“当你面对两个同样能用数据解释清楚的假设时,那就应该选择较简单的假设。”换句话说,“当你听到蹄声响起时,应该立刻想到马,而不是独角兽”。
  • 简单事物的失效点也较少,复杂事物更容易失效。这一原则既适用于火箭科学,也适用于商业、计算机编程和人际关系。每当你把某个系统变得复杂时,就给它多增加了一层失败的可能性。正如“阿波罗8”号的安全主管所说的那样,这艘飞船有560万个部件,“即使其中99.9%的部件可靠运行,也还有5600个部件是存在缺陷的”。
  • 无论是火箭、企业还是你的简历,任何系统中的“杂音”都会降低其价值。人们总抵抗不住诱惑,想增加更多东西,但是积木塔堆得越高,它就越容易倒。“任何一个看似聪明的笨蛋都能够把事情搞得更大、更复杂,”经济学家E.F.舒马赫(E.F.Schumacher)引用了一句常被人们误解的爱因斯坦名言,“可反其道而行之则需要一些天分和很大勇气。”
  • 物理学有一种方法,能够迫使火箭科学家采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在航天器设计中,重量和空间是两项重要指标。航天器越重,设计和发射成本就越高。火箭科学家们要不断地问自己: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个部件放到那个部件里面去呢?他们把多余的东西去掉,将系统简化到无法再简化的最小值,在不影响任务的情况下使一切尽可能简单,从而实现部件之间的完美契合。
  • 即便你追求简单,也要对那些使事物复杂化的新事实持开放态度。正如英国数学家兼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说的那样:“力求简单,但切勿迷信之。”

第3章 发挥你的想象力

  • 特斯拉在他脑海里发明和测试新事物。“在纸上画出草图之前,整个想法会在我脑海里运转一遍。”他说,“我不急于着手具体工作。当我有一个想法时,我马上依靠想象力把它塑造成型,然后在脑海中改变装置的结构,加以完善,并将设备操作一遍。是在脑海中运行涡轮机还是在店里实际测试它,对我来说完全不重要。”
  • 我们只要思考,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不用上谷歌搜索信息,不用看励志类书籍,不用求助讨论组或民意调查,无须从自封的人生导师或收费高昂的顾问那里寻求建议,更无须抄袭竞争对手。这种从外部寻求答案的做法阻碍了第一性原理思维,因为这种做法使我们更关注事物当前的状态,而不是它们未来的可能性。
  •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行动、打破一切”的时代,好奇心似乎是一种不必要的奢侈品。随着“清空收件箱”思潮的兴起,以及人们专注于喧嚣的生活节奏和执行力,效率似乎才是答案。它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让我们明白人生匆匆,要赶紧做待做清单里的下一件事情。另一方面,提问题是极其低效的。如果它们无法立刻产生答案,就不太可能在我们已经过度繁忙的日程表中占据一席之地。
  • 萧伯纳知道,忙碌和创造力是彼此对立的,你不可能在清空收件箱的同时产生突破性想法。你得未雨绸缪,现在就变得好奇起来,而不是在危机不可避免地出现的时候。
  • 在世界用事实、备忘录和正确答案把我们塞满之前,我们被真正的好奇心所打动。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凝视着这个世界,不会把任何事情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无忧无虑,不知道所谓的社会规则,把世界看作我们的思想实验对象。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是假设我们知道(或应该知道)答案,而是表现出学习、实验和吸收的欲望。
  • 孩子们凭直觉掌握了一个大多数成年人无法理解的宇宙真理:世间一切都只是游戏,一场宏大且奇妙的游戏。
  • 在“思想实验”一词中,关键字是“实验”,这样的组合应该可以降低风险。思想实验在你头脑的受控环境中建立了一个沙盘,如果实验失败,什么坏事都不会发生,也没有附带损伤或溢出效应。在实验初期,你不是为了完成实验,更不用对实验加以完善,所以你不太可能被自己的假设、偏见和恐惧感束缚。
  • 思想实验的目的不是找到“正确答案”,至少在实验初期不是为了找答案。
  • 如果我们不花时间去思考,不停顿下来去理解和深思,就无法找到智慧或形成新的想法。最终,我们还是继续采用了首先进入脑海的解决方案或想法,而不是继续研究问题。但是,那些值得解决的问题是不会立即产生答案的。
  • 思想似乎在空闲的时候变得活跃,而不是在艰苦劳动的时候。
  • 一次突破始于提出一个好问题,对答案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无所事事几天、几周甚至几年时间。研究表明,蛰伏期(也就是你感觉停滞不前的那段时间)能够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但我们现在不得不主动将无聊引入生活中。例如,比尔·盖茨(Bill Gates)每年都要前往美国西北部一处偏僻的小屋,进行为期一周的静修,他将那周称为“思考周”。
  • 我开始有意识地每天抽出空闲时间,坐在躺椅上,除了思考什么都不做(这有点像把自己调成“飞行模式”)。我每天花20分钟、每周花4天时间坐在桑拿房里,手里只拿一支钢笔、一张纸。在桑拿房里写作,是不是很奇怪?是很奇怪,但我近来的某些最佳创意都是在那个孤独、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想出来的。
  • 如果硬要说有魔法的话,那就是有意划出一定时间,停下忙碌的脚步去反思自己,用内心的沉默去对抗当下的混乱
  • 在一个追求及时行乐的时代,这个习惯听起来有点不合时宜。但创造力往往有如轻声细语,而非一声巨响。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轻声细语,而且有足够的洞察力在它出现时感知它。
  • 组合游戏需要让自己去接受各种思想,求同存异,把苹果和橘子合并重组成一种全新的水果。采用这种方法,“整体不仅大于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与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大相径庭。”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如是说。
  • 这些例子表明,要让苹果和橘子建立起关联,你必须先收集它们。你收集的东西越多样化,输出的信息就越有趣。不妨拿起一本杂志或图书,去看某个你一无所知的话题;参加不同行业的会议,观察周围不同职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不要去谈论天气或重复一些无谓的陈词滥调,而是问他们:“您在做的事情中,哪些最有趣?”下一次,当你发现自己陷入缺乏创造力的困境时,问问自己:“其他行业以前面临过哪些类似问题?”
  • 最佳创造力并不是在完全孤立的环境下形成的,突破性发现几乎都离不开团队协作。
  • 思想实验无须由博学多识的天才设计出来,它所需要的只是你收集“苹果”和“橘子”的欲望,耐得住无聊,潜意识里对“苹果”和“橘子”进行比较和关联,并且愿意向其他人展现新成果,无论对象是你工程师团队的科学家还是你8岁的女儿。

第4章 探月思维

  • 当我们的祖先开辟出一条通往世界未知角落的道路时,他们就是在“探月”。火的发现者、车轮的发明者、金字塔的建造者、汽车的制造者,他们都在做探月式的努力。
  • “探月”迫使你根据第一性原理做出判断。如果你的目标是做微小的改进,那就可以保持现状;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做出10倍改进,就必须改变现状。探月思维使你跟你的竞争对手处于不同阵营,而且往往是完全不同的阵营,使那些老牌玩家和惯例做法落后于潮流。
  • 你可能已经猜到,这个故事正是人生的缩影。我们大多数人都去捕猎老鼠而不是羚羊,我们认为老鼠是有把握捕捉的动物,而捕捉羚羊需要花力气去探索。老鼠到处都有,羚羊却很少见。更重要的是,我们周围的人都在忙着捕鼠。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决定去追羚羊,可能会因为追不到而挨饿。
  • 马斯克推销自家公司的卖点就是:工程师们“可以自由地完成他们的工作,即制造火箭,而不是整天坐在会议室里开会,为了一个零部件通过官僚机构的批准而等上好几个月时间,或者疲于应付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
  • “他们没那么聪明”——他们只是知道我们大多数人从未学到的知识。**争夺“羚羊”的人比争夺“老鼠”的人要少得多,其他人都忙着在拥挤且迅速缩小的同一片地域里追逐老鼠,意味着你不得不去“探月”。**如果你观望时间过长,或是继续以更高代价追求越来越小的商业利润,其他人就会抢先一步“探月”,让你失业或让你的企业被市场淘汰。
  • 发散思维是一种方法,它以不带先入之见、自由流动的方式产生不同想法,就像苍蝇在玻璃瓶里四处碰撞一样。在发散思维过程中,我们不去考虑任何限制、可能性或预算,而是随心所欲地接受任何可能出现的想法。
  • 要激活发散思维,你必须关闭自己内心那道理性思考的阀门——理性思维负责安全、有益的成长行为。
  • 从一开始就采用发散思维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在创意形成的最初阶段,我们很难判断哪些东西有用,哪些东西无用。
  • 有些人喜欢谨慎行事,他们就像蜜蜂那样,以为光源就是逃出玻璃瓶的唯一方向。对这些人,韦多建议他们把做事情的回报牢记心中。倘若潜在回报很大,人们就更容易为了大胆的想法而冒巨大风险,比如用喷气发动机组件将一台悍马车大小的探测器降落到火星表面,或者成就一番挑战世俗刻板印象的事业
  • 要想在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你必须足够荒唐,认为自己可以破坏整个宇宙。何谓荒唐?这是一种标签,通常适用于那些所作所为让我们难以理解的人。
  • 无论你的“探月”计划多么有创意,你最终还是要引导内心的那个“肖特维尔”把幻想落到实处,想清楚如何才能实现梦想。走向未来之前,往往需要后退一步,而这要求我们采用一种鲜为人知的策略——反溯法。
  • “反溯”就是翻转剧本。反溯的目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决定如何实现想象中的未来。“预测未来的最佳手段,就是创造未来。”艾伦·凯(Alan Kay)说。反溯不是让我们的现有资源驱动我们的想象力,而是让我们的想象力驱动现有资源。
  • 亚马逊也对其产品采取了类似的反溯法。亚马逊员工为尚未问世的产品撰写内部新闻稿,每份新闻稿都起着思想实验的作用,这是关于突破性想法的初步设想。新闻稿描述了“客户问题,当前(内部或外部)解决方案是如何失败的,以及新产品如何取代现有解决方案”。然后,新闻稿被呈现给公司,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成品上市。亚马逊公司的杰夫·威尔克(Jeff Wilke)解释说:“只有那些能够清晰表述的产品,我们才会为其提供研发资金。”
  • 反溯法让你转身看来时路。如果你想爬一座山,你可以想象自己背着背包训练,在高山徒步旅行以适应低氧环境,爬楼梯以锻炼肌肉,跑步以提高耐力。
  • 准备好路线图之后,现在是时候采用“猴子优先”策略了。
  • 为了反驳“沉没成本”谬论,我们要把猴子放在首位,也就是先解决“探月”过程中最难的那部分工作。以猴子为重,可以确保你的“探月”计划成功概率增大。然后,再为该项目投入大量资源。
  • 容易做的事情往往不重要,重要的事往往不容易做
  • 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我们可以继续建造基座,等待一只神奇的猴子出现,背诵莎士比亚戏剧(剧透一下:这世上没有这种神奇的猴子)。又或者,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重要而不容易做的事情上,试着教一只猴子说话,每次教一个音节。
  • 萧伯纳曾有一句名言:“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进步都依赖于非理性的人。”

第二阶段 创意推进,实现完美着陆

第5章 重构问题

  • 我们要寻找更好的问题,而不是更好的答案。
  • 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最初构思出来的问题并不是最好的问题,而且我们发现的第一个难题往往也不是最应该解决的难题。
  • 当我们不假思索地启动应答模式时,最终会去追寻那些错误的问题。当我们急于找出解决方案时,就会倾向于自己的判断,相信最初的答案,而更好的答案却被视而不见。
  • 定势效应是我们教育系统遗留的部分产物。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回答问题,而不是重构问题。老师们把这些问题以习题集的形式交给学生——其实更像是塞给学生。“集”字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弊端所在,即问题是固定的,学生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非改变或质疑它们。
  • 把问题想象成各种不同的摄像机镜头。装上广角镜头,你就能捕捉到整个场景;装上变焦镜头,你就能拍到一只蝴蝶的特写镜头。“我们不是观察到大自然本身,而是大自然暴露在我们的提问方式中。”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者沃纳·海森堡说道。当我们重构一个问题(也就是改变提问的方式)时,我们就拥有了改变答案的力量。
  • 我们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一个航天器),寄希望于沿途不会发生意外;相反,我们决定发射两台探测器。即使一台探测器着陆失败了,另一台也有可能成功。更重要的是,根据规模经济理论,第二台探测器的成本会很低。
  • 两个问题重构了所有难题,并最终催生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星际飞行任务之一。这两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用安全气囊取代三条腿的着陆器,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我们向火星发射两台探测器,而不是一台,是否会更好?
  • 策略之一就是区分“战略”和“战术”这两个概念,因为它们经常被混为一谈。
  • 虽然这两个术语经常被交替使用,但它们指的是不同概念。战略是实现某个目标的计划;相比之下,战术是为实施战略而采取的行动。
  • 我们往往忽略了战略,专注于战术和工具,并且很依赖它们。但正如作家尼尔·盖曼提醒我们的那样,工具“有可能成为最不显眼的陷阱”。你面前摆着一把锤子,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完成这项工作最合适的工具。只有当你把视野放宽点,并确定更广泛的战略时,你才能放弃一个有缺陷的战术。
  • 想要找到战略,不妨问问自己:这个战术要解决什么难题?为此,你不要追寻方式方法,而要专注于原因。三条腿的着陆器是一种战术,而在火星上安全着陆是战略;恒温箱是一种战术,拯救早产儿才是战略。如果你无法跳脱出来,那就让局外人加入到谈话中来。那些不经常使用锤子的人,不太可能被面前的锤子分散注意力。
  • 不要去想“做什么”,而要思考“为什么”,也就是从更广泛的角度构建问题,不纠结于自己最喜欢的解决方案,而是去尝试其他事物。一旦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周围还存在其他可能性
  • 如果你很难从功能向形式切换,且无法将“图钉盒”看成蜡烛台,那么还有另一种方法可以尝试——把“盒子”翻转过来。
  • 如果能从地球的已知位置计算出卫星的未知轨道,那他们能用已知的卫星位置,找到地球上的一处未知位置吗?
  • 麦克卢尔的方法表明,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重构问题,即接受一个想法,然后把它倒过来想。这种方法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的数学卡尔·雅可比(Carl Jacobi)用一句强有力的格言介绍了这一想法:“倒过来想,一定要倒过来想。”
  • 德鲁里知道一个许多商业领袖都忽略了的秘密:容易摘的果子早就被人采摘完了。你无法通过抄袭来击败比你强大的竞争对手,但你可以做截然相反的事情来打败他们。
  • 不要采用惯常的最佳做法或行业标准,而要重构问题。问问自己:“如果我反着来呢?”即使你不付诸行动,逆向思考这个过程也会让你质疑自己的假设,摆脱当前视角的束缚。

第6章 反转的力量

  • 思想不会被事实牵着走。正如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所说的那样,事实是顽固的东西,但我们的思想却更加顽固。即使是那些最开明的人,无论事实多么可靠和令人信服,人们在面对事实时也并非总会放下心中的疑惑。大脑赋予我们理性思维,但它也会扭曲我们的判断,带入主观的想法。
  • 当我们不接触对立观点时,我们的观点就会得到巩固,而这样会越来越难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庸庸碌碌的企业管理者之所以没被解雇,是因为企业主对证据进行解读,以确认自己最初的聘用决定是正确的。尽管有研究表明膳食胆固醇对人体无害,但医生们仍继续宣扬其坏处;尽管一些大学生的信念违反了物理定律,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个人观点存在几个问题:个人观点很顽固,一旦我们形成某个观点,就会将其视为绝佳的想法,并彻底爱上它,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通过真实的扩音器或虚拟的扩音器发表观点的时候。为了不改变想法,我们会扭曲自己的立场——扭曲程度之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瑜伽修行者也无法坚持。
  • 个人观点可以捍卫,但科学工作假设是要经过验证的。正如地质学家兼教育家T.C.钱伯林所说的那样,做验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假设,而是为了证明事实”。有些假设逐渐成熟,变成了理论,但其他很多假设都不成立。
  • 即使在职业生涯早期,斯皮尔伯格也知道我们许多人不想承认的一件事:看不到的东西可能比我们看到的东西更可怕。
  •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数字游戏就是人生的缩影。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我们本能地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每个肯定的答案都让我们感觉良好,每个肯定的答案都让我们坚持自认为知道的东西,每个肯定的答案都会带给我们奖章和多巴胺。
  • 物理世界中,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或永久的。”物理学家艾伦·莱特曼写道,“恒星会燃烧殆尽,原子会分解,物种会进化,运动是相对的。”事实同样如此,大多数事实都有半衰期。我们今年信心满满提出的建议,下一年情况就可能会反转。
  • 如果你难以挑战自己的信念,可以假装这些信念是别人的。在写这本书时,我采用了斯蒂芬·金的策略。他会先把书稿放置一旁,几个星期后再重新审阅稿件。当他带着一些心理上的抽离感去看这些稿件时,就更容易假装那是别人写的东西,从一个新鲜的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从而摘掉有色眼镜,对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
  • 科学的进步,更多归功于思想的冲突,而非事实的稳定积累。
  • 你也可以要求那些通常与你观点一致的人不赞成你的意见。举个例子,我把这本书的初稿给几位值得信赖的顾问看,但我并没有要求他们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内容他们最喜欢,而是请他们告诉我哪些地方写得不好,哪些内容应该修改,哪些内容应该删减。对于那些持不同意见、却又担心冒犯你的人来说,这种方法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第7章 实践与测试

如何为下一款产品或求职面试做准备

  • 如果预期与实验结果不符,那它就是错误的。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科学的奥秘。无论你的猜测多么完美,这都不重要;无论你有多聪明,无论是谁做的猜测,这些都不重要。如果猜测与实验结果不符,那它就是错误的。
  • 火箭科学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原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向前推进的路线,那就是“即飞即测”原则。根据这条原则,地球上的实验必须尽可能模仿火箭的飞行环境。火箭科学家要以航天器飞行时的状态对其进行测试。如果测试成功,实际飞行必须在类似环境下进行。测试和飞行之间若出现重大偏差,就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这个道理既适用于火箭,也适用于政府网站、求职面试或者你的下一款产品。
  • 从某种意义上说,航天器与你的事业、身体或你最喜欢的球队没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相互作用的小型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每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并影响其他子系统的运作方式。
  • 如果采用“即飞即测”规则,我们就会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练习演讲,喝几杯浓缩咖啡来提神。我们会穿着让自己感觉不舒适的西服进行模拟面试,并且让一个陌生人向我们发难。
  • 如果不采用双盲法,科学家可能会把他们的希望和偏见带入研究中,以不同方式对待试验对象,或者像人类提问者那样不自觉地给予汉斯暗示。
  • 测试过程的“最后一块拼图”往往被忽视:如果测试仪器本身有缺陷,测试计划再完美,也可能会得出完全不正确的结果。
  • 如果有多份工作邀请摆在你面前,你不知道该选哪一个,那就多咨询几个人,从而校正自己的目标。一个人的观点也许只能提供一个模糊的视角,只有借助独立的验证和多个测试源,你的视野才会更加清晰。

第三阶段 自成败中,释放潜能

第8章 失败是最大的成功

如何反败为胜

  • 但是在评判这些伟大人物时,我们并不关注他们人生所经历的低谷期,而是关注他们的巅峰期。我们记住的是Kindle电子书,而不是Fire手机;我们记住的是Gmail邮箱,而不是谷歌Glass;我们记住的是《阿波罗13号》,而不是《红鞋男子》(The Man with One Red Shoe)。
  • 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失败,可以帮助我们挽回面子。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失败,不真正去反思失败,那就什么也学不到。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失败中得到错误的信息,事情只会变得更糟。
  • 事实证明,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每次失败都会暴露一个需要修正的缺陷,每次失败之后,我们都会朝着最终目标迈进一步。尽管这些失败也给我们造成了损失,但如果没有失败,我们就不可能安全地降落在火星上。
  • 学习还可以消除失败带来的耻辱感。“对付不开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一些东西。这是唯一屡试不爽的方法。
  • 套用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话说,单次失败和最终失败是有区别的。SpaceX的故事说明,单次失败可以是开始而非结束。许多外部观察家把“猎鹰1”号的三次坠毁事故称作“失败”;他们还戏谑说,这是一群外行人在一个喜欢玩昂贵玩具的富家公子的带领下犯下的错误。然而,把火箭坠毁事故贴上“失败”标签的做法,就像是网球赛尚未结束就终止比赛一样。“我经常后来居上。有很多对手朝我大吼大叫,他们以为这样能吓倒我。”伟大的网球冠军安德烈·阿加西写道。
  • 开局不一定要盛大,只要结局完美就行
  • 时间改变了我们看待事件的方式,一些短期内看似失败的事物,在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之后,就会发生逆转。
  • 马克·沃特尼(Mark Watney)教受训的宇航员们遇到灭顶之灾时该如何应对。沃特尼说:“在某个时候,所有事情都会变得不顺,你要对自己说:‘就这样吧,这就是我的宿命。’”你要么接受失败,要么着手去应对危机。“你要权衡利弊,先解决一个问题,接着解决下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下个问题。如果你解决了足够多的问题,你就可以踏上归途了。
  • 要通过“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这个方法来改变世界,就必须推迟自己获得满足感的时间。
  • 因此,你的目标应该是专注于自己能够控制的变量,即输入,而不是关注输出。你应该问自己:“什么问题导致了此次失败?”如果输入需要修正,那就修正它们。但这个问题还不够,你还得问自己,“在这次失败中,哪些事情是做对的?”好的决定即使导致了失败,你也应该保留这些决定。
  • 你要像伊丽莎白·吉尔伯特那样,换一种问法:“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可能失败,你会怎么做?你热爱做哪些事情,热爱到‘成败’二字对你来说无关紧要?”当我们转换成“关注输入”的心态时,就会认定我们能从自身行为中获得内在价值,输入本身变成了回报。
  • 失败会传递宝贵的信号,你应该抢在竞争对手之前接收这些信号。但在大多数环境中,这些信号是难以捉摸的低声细语,容易被噪音盖过。如果你听不到它们,压制它们,或者在它们落地生根之前就将它们连根拔起,你就无法从中学到经验。
  • 一位研讨会参与者告诉作家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这种心态可用两句话总结——“奖励出色的失败者,惩罚平庸的成功者”。
  • 想克服这种恐惧感,就需要采用“暴露疗法”。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经常将自己暴露在失败面前,这与接种疫苗道理相同。

第9章 成功是最大的失败

成功如何衍生出火箭科学史上的最大灾难

  • 正如乔治·萧伯纳所写的那样,“科学一旦自认为解答了所有问题,就会开始变得危险”。在“挑战者”号发生事故之前,尽管O形环问题已暴露出来,NASA还是启动了飞行任务;而在“哥伦比亚”号事故发生前,尽管有泡沫脱落,很多航天飞机还是成功发射。每一次成功都强化了人们对现状的信念,培养了人们视风险如无物的态度。有了成功经验之后,原本被视为不可接受的风险成了新常态
  • 成功是“一位不称职的老师”,因为它“诱使聪明的人认为自己不会失败”。
  • 人类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但他们误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品了。”
  • 现代世界不需要成品,而是需要未完成的作品。只有持久改善,才能成为赢家
  • 如果你是一位公司领导,那么你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司目前正在设计的产品上。你可以假设产品很失败,然后开始倒推潜在原因。也许是因为你没有正确地测试产品,或者是因为它不适合你所在地市场。
  • 处理完最明显地缺陷之后,我们觉得自己已经为解决问题做了点事情,内心顿时生出笃定感和满足感。但是,我们只是在玩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宇宙版“打地鼠”,一个问题被打压下去,另一个问题就会弹出来
  • 人们把“安全感”看得比实际安全更重要,因此而产生的行为变化抵消了安全措施带来的好处。
  • 如果你摔倒了,安全网可能会在那里接住你,但你最好假装它不存在

该书摘的PDF版本PDF

updatedupdated2021-02-19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