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杨澜,2020年,《提问

一些感觉不错的句子摘录如下:

  • 人类智能的发展,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我们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看待自己、解释自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提问的历史。
  •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一般有四层:“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所以呢?”“还有别的可能吗?”
  • 承认无知,挑战已知,正是科学兴起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给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极大动力和野心。
  • 科学的昌明起源于一个又一个好奇和提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出现什么改变?”“还有什么可能?”“那个没有被问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提问—假设—证明—新知,人类的认知图谱不断扩充着。
  • 所知越多,问题就越多。这就像一个圆圈,直径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大。
  • 提问有事实型的问题(Who,What,When,Where,Why)探究前因后果;也有假设型的问题(What if)打开想象,这也被称为“反事实思维能力”,是人类思考世界存在的其他可能性的能力
  •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被唤醒或激发;好奇心也是“习得”的,可能被压抑,亦可能在练习中被强化,并驱动新认知持续生成,甚至成为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
  • 真正智慧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的答案,但一定知道如何通过提问不断接近智慧。
  • 生活的烦琐也会让好奇心无处容身,因为对于成年人来说,单是度过每一天就已经有够多的挑战了
  • 在《心灵与社会》(Mind and Society)一书中,帕累托认为,世上的人大略可以分为两类:“投机者”和“食利者”。前者崇尚重建一切的创造精神,后者喜欢一成不变的稳定生活。两类人群根本的不同点,体现在创新过程中好奇心指数的不同,从而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不同。
  • “食利者”的惰性和“投机者”的冲动同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这就是所谓的留在“舒适区”和走出“舒适区”的博弈。
  • 专家的优势只是局限于其所在的领域,非常有可能成为”食利者“;新手的劣势则可以通过练习去弥补,非常有希望成为”投机者“。那么要遵循怎样的原则,经过怎样的步骤和技巧练习,才能生成创意级别的认知呢?”让大脑尽量吸收原始素材、消化和吸收素材、用潜意识去整合素材、创意诞生、应用并修正于现实世界。“ 以上是”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扬 (James Webb Young) 提出的经典五步创意法。而这整个过程,正是以好奇心为驱动力,去去观察、调查、思考、研究、整合、检验、修正,从而达成新认知的重要阶段。
  • 保持好奇心、建立新认知,提问“为什么”会让你探索这个世界,提问“为什么不”能够让你试图改变这个世界。
  • 海绵式思维强调被动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过程中展开积极互动。
  •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要比我们是什么更重要。我们有对自己的认知,即自我观念(self-concept),它来自我们的生理、社会和心理认知。这些认知又起源于我们的经验、活动、态度、成就、财富,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我们的自我认识具有解释和我们如何感知他人关于我们曾经是谁、现在是谁、将来可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诸多因素的解释和评价的双重属性。这些人包括我们所属和希望所属的群体,也包括那些对我们有重大影响的重要人物。
  • 在哈佛大学2016年的毕业致辞中,教育研究生院院长詹姆斯·E. 瑞安用五个关键提问诠释了有效沟通的智慧
    • 1.等等,你说什么?
    • 2.不知道……
    • 3.我们能不能至少……
    • 4.我能帮什么忙?
    • 5.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 关注受访者信息,不仅研究他们的故事、经历、性格等一般性信息,更大的难题在于理解与他们专业相关的特殊性信息。
  • 在奥尔布莱特身上佩戴的胸针还带有国家意识,她在出席国际谈判时常常佩戴美国国会白头鹰的胸针,相当强势;她与金正日会谈时戴着星条旗的胸针;在与伊拉克前外长阿齐兹(Shaukat Aziz)见面时戴着蛇形胸针(因为伊拉克媒体曾形容她像蛇一样狡猾);参加中东和谈时又换上和平鸽的胸针。
  • 当“尬聊”成为一种调侃,映射出的是现代人沟通能力的减退。
  • 谈论天气仍是非常理想的开场白,特别是在你对对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除了天气外,小孩和动物也是不错的话题。
  • 勇气是最大的技巧,永远都是。开口提问的勇气永远都是不可或缺的最宝贵的品质,也是所有的沟通技巧中排在第一位的。
  • 认真有加的金庸先生虽然让我佩服,但采访前“抢”走我的提纲真是不公平啊,哪有两个人还没过招,就先把对方的秘籍抢去的道理?时隔8年之后,当我第二次采访他的时候,就学乖了,提前将采访提纲记忆在脑子中,带着腹稿上阵,金大侠看着我摊出的双手,没招儿了。
  • 第一种提问方式:这么热的天是不是糟糕透了?
  • 第二种提问方式:这几个夏天都这么热,肯定是“温室效应”惹的祸。你觉得呢?
  • 第一种提问为什么被称为杀手级的问题?因为回答第一种提问,只能用是与非,它属于封闭式提问中的“高度封闭”,对方回答好像在做选择题,是一种随时可能“杀死”双方对话的交流方式。第二种提问为什么不是典型的开放式提问?因为它是开放式提问中的“适度开放”,既具开放性又包含一定的限制条件。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对方的回答,也利于提问者的控制。
  • 我常常会从引用对方最近做的事、出的书、做过的演讲切入,一来表示我关注他的新闻,而关注本身会让对方感到受尊重;二来这是他熟悉的内容,会有表达欲。
  • 作为提问者,要擅长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经历等背景信息,与对方的处境和感受等进行有机关联,这是实现共情式提问的有效方法。
  • 人有三种知识:我了解事,我了解自己,我了解别人。第三种“了解别人”的知识即为同理心。要进入别人的情感和知觉世界,首先要保持一种自觉的敏感度,一个人具备愈发达的感知力,他就愈能准确体味和阅读别人的感受。
  • 假设式提问是最具创意特质的提问方式,基于事实,但不限于事实。它是将角色、情景、时间,乃至观点进行虚构风格的重新创造,引导受访者的思考,激发受访者的情绪,用想象的张力去组合、构造、生发另外一种可能的观点或答案,以期揭示有关人物或事件的真相。
  •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想去改变世界,人生到最后,你终于会明白你不能改变世界。更荒谬的是,当他们成功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把自己改变了。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所欲,施于人”,提问中两种相似观点的类比,使得儒家跟基督教的教义内核在双方的碰撞中展开,更凸显了交流中的思辨色彩。
  • 神学家孔汉思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认为儒家的两个原则应该成为将来人类文明对话的最基本的价值认同前提。一个原则是恕道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的价值观再好,我不一定要强加于人,这样对话才有可能。另外一个原则就是仁道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能够站起来,我要帮其他人,我要能够成功,其他人也能成功。
  • 与正常的提问相比,“最”式提问的魔力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 1.以开放式提问得到闭合式提问才能获得的答案。
    • 2.以闭合式提问得到开放式提问才能获得的答案。
  • “在您的从政经历中,为了治贪,您做过的最痛苦的决定是什么?”
  • 向政治家提问“最痛苦”的决策;向漂泊者提问“最心爱”的地方;向渴望生命的人提问“最煎熬”的时刻;向演员提问“最钟情”的角色——投向关键区域的关键问题,只有“最”式提问敢当。
  •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 正如世间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仓皇与狼狈,在提问中比掌握话语策略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敏感又柔软的心。即便是以婉语方式成功完成了敏感提问,触及的也还是他人的敏感区域,优秀的提问者一定不会忘记以积极的修复和弥补去回馈被访者的信任。
  • 中国绘画中有“留白”一说,我刚出道做主持人时,唯恐冷场,所以只要有空,就不停地说,有时甚至“抢”了搭档的话。有一次,赵忠祥老师在办公室拿着一幅国画山水对我说:“看到了吗?好的图画讲究留白,你把纸面都涂满了,想象空间就没了,‘味道’就没有了。
  • 雷军:有些人动不动就想改变世界。自己到了40岁的时候,我觉得光有自信和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顺势而为,把握时机,这一点远远超过了战术。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观念变化。
updatedupdated2020-08-2320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