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

赫布·柴尔德里斯 著,杨益 译,《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ISBN: 9787208181632

  •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大学”的理想目标及其现实困境始终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一书中,作者赫布·柴尔德里斯就从非终身制大学教师的角度切入,描绘了即将入行的教师如何进入到不同层级的教育体系,为我们展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中的金字塔结构。
  • 正如柴尔德里斯所展现的美国临时教师与学生所遭遇的困境,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通人手里的牌就是这么烂,除了精打细算还能做什么”的“功利主义”指南,也展现出了考生和家长们不得不面对的阶层分化现状——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分数是报考学校与专业的基本条件,专业与就业密切相关,而就业与收入才是学子们寒窗苦读的朴实追求。
  •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历史与当下的对比、高校与教师的博弈,也能看到这一行业曾经的幻梦落下帷幕,准备迎接前方的危机与挑战。
  • 在高等教育领域,阵容强大的“临时教师”被冠以五花八门的称谓:兼职教师(adjunct faculty)、兼职讲师(part-time lecturer)、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博士后研究人员(postdoctoral fellow)、实践类教授(professor of the practice)、驻校艺术家(artist in residence)。它们掩盖了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隐性条件:根据课程或学年需求得到工作,不保证长期聘用,报酬常常少得可怜,且不享有任何福利待遇。文雅的措辞使人们越发看不清事实的真相,我们不妨直截了当一些:大学教师的工作,本质上变成了一份“零工”(a pickup job),就像给优步(Uber)当司机,或是在“跑腿兔”网站(TaskRabbit)接单一样,本质上毫无区别。
  • “终身教职”一词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考察期满,保证录用。更重要的是,“终身制”这个称谓意味着,学校在乎他们,所以会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进行投资;信任他们,所以把开启“学术自治”之门的钥匙交到他们手里。
  • 中产阶级院校效法此举的同时还另有他法。它们推出研究生课程,吸引最有诚意的那些学生,让他们再花2—3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学生发现学士学位已经不足以使自己从一大群就业者中脱颖而出,因为在25—29岁的青年人中,已有超过1/3的人拥有本科学历)。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有这么多院校将校名从“学院”改成“大学”:大学才能开设研究生课程,而研究生课程正呈上升趋势。在过去20年里,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数翻了一番,现已超过10%。
  • 为了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花费更多的钱总是可行的。于是,学校总是不断地提出新的课程方案,然后想方设法地为其买单。幸运的是,有无数个人和机构(或多或少)愿意慷慨解囊。
  • 科研资助与上述情况大同小异,它也是一个努力让大学进入公众视野的过程。和橄榄球队一样,除极个别顶尖院校项目外,其余那些科研资助项目通常也无法自负盈亏。俄亥俄州立大学前任校长卡伦·霍尔布鲁克(Karen Holbrook)曾在2014年写道:“大学科研的实际成本,与支持大学科研的可用资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研究人员需要更多的行政及财务管理的支持,这意味着需要挖掘新的外部资金渠道来支付间接费用,包括人手、器材、教育资源、差旅费用等。” 这说明养一只会下金蛋的鹅是要下血本的。
  • 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种群死亡”也是无数决定带来的结果,每个决定本身都有理有据,但最后却造成某一种群的生存危机。我们培养的学术新人太多,派上用场的却太少。
updatedupdated2025-07-08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