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

严飞 著,《穿透》,上海三联书店,202011

序言

  • “在一座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中,如果只有一个人失业,那这就是他的个人困扰。但在一个有5000万就业人口的国度里,如果有1500万人失业,这就成了公共议题。”这句话出自上世纪中叶,美国“新左派”社会学家米尔斯(C. Wright Mills)的名著《社会学的想象力》。
  • 米尔斯解释道:“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人,就更有能力在理解更大的历史景观时,思考它对于形形色色的个体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生涯的意义。

前言

  • 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经济学家喜欢强调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在理性的思维之下,人们喜欢计算利益的得失,规避风险,降低成本,追求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这几乎是人性的本能。而社会秩序就是由无数利己的“经济人”相互交易而形成的,市场则变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政府要扮演的则是“守夜人”(night watchman)的角色。换句话说,经济学家认为人类利益性的理性追求,为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秩序奠定了理性的基础。 但是,在社会学家的分析框架中,人们则是要挣脱理性的囚笼,摆脱祛魅的世界,因为人们不仅仅是理性人,更是社会人。

第一章 社会学的诞生与进化

社会学的起源:

  • 倘若将所有的学科按照它们各自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放在一个金字塔图案上,那么社会学就会站在金字塔的塔尖,统领其他所有学科。社会学之后,依次则是生物学、物理、机械、天文学和数学。数学排在所有学科的最后。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修读社会学,就必须先精修数学、天文学、机械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逐级而上,最后才可以有资格修读社会学。
  • “每一种社会学的分析都可以有三类考虑,一个比一个更复杂:即个人的社会存在状态,家庭,以及社会;从科学意义上说,涵盖最广的是人类总体。
  • 社会学虽然被孔德誉为“皇后之学”,我们并不是去比较社会学和经济学、物理学的优劣,而是想告诉大家,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使用的是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

社会进化论:

  • 很多人以为“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一词是达尔文首创使用的,其实不然,斯宾塞才是首创该词并且第一个使用该词的人。斯宾塞早期受到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影响。

第二章 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

劳动的异化:

  • 所谓异化实际上就是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又统治着我们、束缚着我们的生活。
  • 譬如在工作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加班就成了一种趋势。很多人都应该深有体会,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从大公司到中小微企业,每个上班族都会感觉到,加班的次数越来越多,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工作越来越劳累,我们自己可以掌握的休息、生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甚至有的公司以加班到十点以后可以报销车费这样的名目,不断地激励大家多多加班,号召员工都要和公司一起去成长,一起去创造辉煌。
  • 紧张忙碌了一整天,即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很多人也依旧得对着电脑、对着微信在拼命地打字和进行工作上的联系,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身心放松和自由,回想起来还真不一定知道自己这一天里面到底做了什么,或者是说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这就是我们被异化的生活。

商品拜物教:

  • 在当今时代,消费越来越主导我们的日常行为。你能不能消费,消费什么,似乎都构成了你的社会地位、身份与声望。为了追求这样的地位、身份、声望,我们对商品越来越迷恋,越来越依赖,越来越喜欢在我们的朋友圈、在我们的微博上晒出我们新买的衣服和包包,也越来越需要琳琅满目的商品来装点我们的生活。 这种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社会学问题。它背后的理论,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 量化知识产品的价值,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极大的“科研项目”。这里我们只能提出一些思路。知识产品的价值,总体上讲在于促进社会系统的功效。比如科学发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科学推动技术发展,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都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知识的效用。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它的价值就更难找到量化的依据了。尽管这类知识的价值难以量化,但是我们并没有否认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和作用,我们从长远的眼光,依旧能够看到基础理论研究对我们的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产生的价值。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在韦伯的《儒教与道教》(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一书中,他进一步讨论了在儒家和道家价值信仰体系支配下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 首先,是社会结构上的障碍。中国的社区组织是由一个个严密的、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家族所组成,其中人们之间的行为互动皆严守传统的律法规矩,长幼有序、上下有别,家族长老具有无上权威,发号施令,人人不可违背。每个氏族家庭是完全自我独立为营的,鲜少与社区中其他的氏族家族发生关系。
  • 其次,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政府是世袭的。政府的运作是靠传统、特权及施惠来维持,政府行政机构的运转,也不是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层制架构,而更多体现出人治的色彩。
  • 最后,是重视经学教育的儒家思想所造成的障碍。一个人要想晋身仕途,就必须要熟读四书五经这些古典书籍,并且还要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我们看到,历朝各代的科举考试,都是通过考察经义、诗赋这些来选拔人才。
  • 在韦伯看来,儒教伦理不同于新教伦理,前者强调的是适应社会而不是改造社会,认为人性本善,而非新教的人性本恶。更重要的是,新教的价值理念存在上帝,存在一个现实世界之外、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超越世界,两个世界充满张力,因此新教徒要积累物质财富、奉行禁欲节俭、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获得救赎进入超越世界。而儒教不同,不存在这样一个超越世界和外在的最高造物主,儒教注重世俗的伦理秩序,主张顺应天道、接受现状,强调个人的自我圆满。对于追求功利、忙于累积财富的价值观念,是为儒家伦理所不齿的。另外,儒教奉行古法,不喜变革,重义轻利,这些都不利于追逐利益、强调经济的资本主义产生。

金钱与现代生活:

  • 对于金钱的重视,创造了一个物化的世界。社会愈发功利化,以追求金钱的成功作为最高标准。而当社会成功学泛滥,当对金钱和权力开始产生种种不切实际的渴望和幻想之时,就是社会的精神走向堕落、社会出现失范的开始。
  • 什么是美国梦呢?美国梦就是“我以前一无所有,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阶层划分,开始过上大房子、好车子的生活”。然而美国梦并不是这么容易实现的,至少如果选择合法的途径去追求成功,实现美国梦就需要一段较长的个人奋斗期。但是整个社会的气氛,又是金钱至上的成功学导向,社会推崇的是那种一夜暴富的成功人士,这就无形中给每一个人很大的压力,梦想着和这些人一样,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拥有金钱和地位,摇身一变,自己也晋身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
  • 这在默顿看来,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是社会失序的前兆,因为“当社会把成功的标志看作是财富的积累的时候,反社会行为就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 正如默顿所说:“(当)文化上强调所有人都重视金钱成功,而社会结构却又过分地限制了许多人实际地运用正当手段,这样便产生了一种压力,迫使人们寻求不符合制度规范的革新行为。”[3]其实,不仅仅是在默顿所处的20世纪中期的美国,我们看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社会功利化的趋势也日益严重,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对“成功”不加掩饰的炫耀,都已然是演化成了社会的一股劣气。而这背后,其实正是那把看不见的金钱匕首在屠杀社会的良心。

第三章 社会秩序的基础是道德

有机团结:

  • 所谓“制度”(institution),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的定义:“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失范论:

  • 社会的失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涂尔干的《自杀论》一书中,他就专门研究了失范型自杀。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的程度越高,自杀率就越高。无论是经济动乱还是经济上升时期,自杀事件都会急剧增加,因为在上述两个时期里,人们均会处于一种崭新的社会环境中,原有的准则和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生活因此变得混乱不堪,自杀便容易发生。
  • 暴力的浪潮中,施暴者可以为自己辩解说:“我并不是唯一一位施暴的人,我不是捅第一刀的人,也不是捅最后一刀的人。”——正如同人永远不知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秩序是自然的法:

  • 滕尼斯指出:“社会的本质和意志是由和睦、习俗和宗教组成的,在其生命的过程中,在有利的条件下,形成极为丰富多彩的方式和形式,所以任何群体和任何自主的人,在他自己的意志和意志范围内,因而也在他的思想意识、他的性情和良知里,同样在他既定的环境里、他的财产里,和在他感到自然的、习惯的、责无旁贷的活动中,都感到对此有某种的参与。每一个自主的人,其力量的根源就在其中。”
  • 良善有序的社会也不是一日形成的,需要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反躬自省每一次看似理性的抉择是如何背叛了自己天然的意志,需要在制度层面设立完善的组织规则和社会规范,需要通过外在的强制执行和内在的价值认同,约束人们行为,维持相互依赖,推进不同社会群体和成员之间的互助互信,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增进和有序的变迁。

**第四章 每个人都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

人性两重论:

  • 你我皆凡人,当善念战胜一切,深刻理解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时,或许就成了一个平民英雄。善念与恶念之间的切换,人性的变幻不只发生在颠沛流离、人性面临极度考验的战争年代,其实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里,生命的关键转折中

社会分工:

  • 无论是婚姻家庭中的分工,其他组织内的分工,还是整个社会的大分工,其实都伴随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自身的定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责任和爱。当我们谈论了相关社会学大家的经典理论、社会分工的意义、现实的思考之后,更希望可以为大家打开一扇思考的大门,通过分工,找到自己和他人、和整个世界的相处方式。

人性的铁笼:

  • 在未来,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理性高效的新时代。伴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人们的欲望与消费力也一起无止境的蔓延,其结果是,人类的资源逐渐走向枯竭。为了最大化地高效利用资源,人必须与人工智能配合起来共同运转,保证社会的分工与资源的利用精准对应,分毫不差。
  • 自大学出现以来,学术界一直奉行对知识的忠诚、对真理的忠贞、对人的关怀等许多的学术原则都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压力下开始为斗米而折腰。国内外学术界都曾爆出学者为了科研经费和名誉,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排除是有一些人自身的道德败坏,但是现实中,由于现在大学的考核制度,导致许多的老师和同行,迫于保存工作饭碗的压力,选择放弃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热爱,转而追求单一的论文发表,成了论文生产的机器,而从事学术真正的本心,却早已经丢在了一边。

第五章 鼓荡心灵的诗歌和宗教化为虚空

世界的祛魅:

  • 换句话说,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为了各个部分而存在;但同时,社会各个部分又受到整体的制约,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会创造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而这一切,都不是技术可以取代的。
  • 所以,在一切强调理性化、祛魅的时代,我们更要清醒地知道,科学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人类,造福人类。我们当然需要大力支持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清科技和人类发展的正向关系。对于未来,我们要有孩童般的初心;对于未知,我们也要保有敬畏之心。

社会是一件艺术品:

  • 一个真正有魅力的城市,一定是有独特性格和韵感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就需要找到这座城市的性格,主动发掘与塑造城市的面貌,城市才可以有效运作,散发其应有的活力。城市的吸引力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国际化的标杆和口号,而在于它所展现出来的生活的无限可能,从而能够安放不同个体的自由诉求。

时尚的哲学:

  • 譬如说人民日报的微信公号,每天晚上10点前后,都会准时发布一条心灵鸡汤文章“夜读”,谈人生如何追求梦想,谈家庭如何处理好爱情与亲情,谈职场如何打扮如何谈吐,等等不一而足。倘若有一天如果这一条推送没有准时出现,人民日报微信端的后台就会涌入大量的留言,询问今天什么时候更新,很多人都在等待这一条推送,更有用户表示,不读到这一条心灵鸡汤文章,就睡不着觉。
  • 为什么这一篇心灵鸡汤的文章,会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研究就发现,原来人民日报有大量的用户,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里漂泊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怀揣着在大城市奋斗扎根的梦想,成为北漂、沪漂、深漂。他们白天在写字楼里紧张工作,晚上回到自己出租的一间几平方到十几平方不等的小房间里,身心俱疲之下,在大城市中独自打拼的孤独与焦虑感就会愈加浓烈,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一篇打着鸡血的心灵鸡汤文章,告诉他们如何在职场上更快地取得成功,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或者如何打卡城市中有特色的网红店,如何评价热播电视剧的主题剧情等。这些文章通过人民日报这样权威的账号发布,也更加带有公信力,使人信服。因此阅读了这些文章之后,这些在城市中漂泊的异乡人,可以深切感受到在城市中的奋斗是有前路的,感受到自己是和这座城市里的其他人融为一体的,大家都在关注着共同的美食、电视剧和时尚潮流,仿佛自己也和城市的脉动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 这项研究从一个侧面也证实了,时尚对于社会阶层较低的群体,是会帮助他们产生对于更大社会群体的认同,从而至少在心理层面提升自己的认同感。按照齐美尔的说法,就是:“时尚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
  • 在我看来,时尚作为一个社会的产物,本身是无辜的,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时尚是一面镜子,折射了当下的光怪陆离、善恶交织和社会的螺旋式发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掉入一些由时尚而起,却又因为人心而变的陷阱和套路中,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保有内心的自由。

大城市与精神生活:

  • 我们作为细胞的短暂的存在是属于这整个历史生活的,我们的任务不是谴责或原谅,而仅仅是理解。

结语

  • 归根结底,秩序的背后是人性,是我们作为个人在现代世界中的处境和命运、抉择与改变。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按照米尔斯所言,应该成为理性的人、自由的人、公共的人、道德的人,因为只有“所有人都成为具有实质理性的人,他们的独立理性将对他们置身的社会、对历史和他们自身的命运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updatedupdated2024-02-242024-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