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美国》(上)

[台湾/美] 许倬云(Cho-yun Hsu) 著,《许倬云说美国》。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本文节选自访谈节目《十三邀》第四季第八期,主持人许知远采访许倬云先生的录音整理稿。

一、抗战经历影响了一辈子

许知远:您1970年来到这里教书的时候,能非常清晰地感觉到美国的力量吗?

许倬云:没错,晚上半边天是红的,白天半边天是黑的。

许知远:红与黑。最初来时美国力量这么强,这几十年,您看到这种力量的变化是什么?

许倬云:衰了,1980年以后衰得很。每隔几个月,就听到哪一个工厂关了,每隔几个月,哪个工厂办了。搬一个工厂就表示一个镇的人失业,关一个工厂就表示几万人没活,惨得很。工人都是技术工人,有经验、有能力、有尊严。到那个时候,黄昏,你到市场、超市去看,当天卖不完的都搁到后门口。老工人头上戴个帽子,压得眉毛低低的,领子拉得高高的,奔到后门去,搁在那就是让他们拿的。罐头、面包,他们拿着就跑得快快地。有尊严的人过那样的日子就惨了,到今天都没有恢复过来。

许知远:您小时候看他们种地,其实抗战时期,就是农业文明的挽歌,到这儿您又看到工业文明的挽歌。不断地看到挽歌,您是什么感受?

许倬云:农村没有挽歌。我们打了八年是靠农村撑起来的,农村的力量是强大的。连前带后,我们一千多万兵员阵亡,四川一个省二百万壮丁,基本上都没回家。草鞋、步枪、斗笠、一批批出去。那时候各地撤退的人,或者拉锯战的时候从前线撤到后方农村的人,农村人一句闲话不说,就是接纳难民。多少粮食拿出来以期吃,大家一起饿,没有一句怨言。满路的人奔走,往内陆走,没有人欺负人,挤着上车,挤着上船,都是先把老弱妇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后面。多少老年人,在大路上奔走,走不动了,跟孩子们说你们走,走。

二、为常民写作

许知远:那您觉得怎么重建?

许倬云:要许多人合作。心情要有敏感的心情,要有同情的心情。同情的心情,就是将心比心,才能够看出四周围无处不是诗,无处不是画,无不不是拿我跟人放在一起,拿自然放在我心里,这样他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许知远:现在的美国力量,您怎么描述它?

许倬云:本来把大家结合在一起的宗教信仰,聚合在的族群,都被都市化的关系打散开,散开以后美国无法凝聚。但有两个转机,一个是头脸人物的聚集,吸收新的血液,以及强固他们的团结性。这在我看来是不好的,后来就会变成少数寡头政治继续延续,并端到台面上来。第二个是好的,是小社区在自己求活。

三、受教育是为了超越未见

许知远:在那么长段的文化尺度下,人显得那么小。那您觉得人怎么样获得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许倬云:...人受教育的功能,不是说受的教育换得吃饭的工具,也不是说受了教育知道人跟人相处,和平相处。要有一种教育,养成远见,能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世界还可能是什么样,要扩展这种可能性。

许知远:您说过后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人无法安身立命,西方、东方都有相似的危机。

许倬云:现在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而世界上诱惑太多,今天我们的生活起居里,有多少种科技产品,这些东西都不是家里自己做出来的,都是买的。今天你没有金钱,你不能过日子。必须要过这种生活,就不能独立,既然不能独立,你就随着大家跑,大家用什么,你跟着用什么。

许知远: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许倬云:叫每个人自己懂得怎么想,看东西要看东西本身的意义,想东西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今天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导演”导出来的文化。

第一章 我的美国六十年

  • 另一桩大事,则是1957年10月,当时苏联发射了“太空伴侣”号(Sputnik)。美国的第一个反应是要迎头赶上,不仅在科学上要重新争回领导权,在国防上也开始发展太空战争的机制。从此以后,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不再是武器层面而已——整个的科技发展,几乎都在为军备竞赛做技术储备。从那时以来,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逐渐失去了为了知识而知识的目的,转变成了为了安全,或是为了利润;美国科学的发展,更注重于现实实际的需求和应用。这一转变,就变成先后程序倒置的形势了。
  • 我也目睹大型钢铁业等在20世纪黄金时代兴起的基础工业,如何经过它们的辉煌岁月,又如何逐渐蜕变,以至最近的新科技,包括医疗和信息,又在匹兹堡生根、发芽以至于茁壮。许多华人陪你过有在这些企业单位服务。他们在不同年次一批批进来,又一批批离开。有人原来有着稳定的生活,忽然随着工作变动搬家,或者因为工厂减缩甚至倒闭而失去工作。这些经历于我而言非常切身。将近五十年来,我在近距离中观察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命运的变化无常。更重要的是,我学习到如何在个人的命运之中看到美国大环境。

第二章 开疆辟土的历程

  • 我们一般人对美国的印象,总以为1620年“五月花”号载来一船乘客,是欧洲白人进入北美的第一次移民。其实在那以前,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移民已经在中南美和北美的南端有相当大的发展。英国在北美的移民也早于“五月花”号。就在今日佐治亚州的海边,一批移民建设了詹姆斯敦(Jamestown)基地。不过1607年的这次努力并不很成功,基地维持不久人员就全部死亡,只剩下遗址供后人凭吊。“五月花”号到达美洲,确实是西欧白人第一次成功地长久留在北美。每年庆祝感恩节,大家都知道为了感谢当时在普利茅斯附近的原住民。他们慷慨热情地帮助这些新来的白人度过最困难地一个冬天。然而,很少人还记得,从此以后鹊巢鸠居,这些白人反客为主,终于将原住民排挤于边缘。感恩节,说穿了,是个忘恩的节日。
  • 在欧洲纷乱时,尤其是拿破仑在欧洲称霸时期,法国人顾不上新大陆的殖民地,将这一大片南方的土地以一千五百万镑的价格卖给美国。这里就变成美国新的疆土,被称为南方腹地(Deep South)。这里的移民有相当多是法国后裔和西班牙后裔,其中后者是从南美洲和加勒比海的西班牙殖民地转移到大陆的。这片被称为“路易斯安那”的土地在出售给美国前,因为气候适宜种植棉花和烟草,发展出了种植经济作物的农业形态。
  • 新西班牙曾经拥有比宗主国更多的人口、更大的疆域,但是西班牙人的通知并不是十分有效率。以美国部分而言,他们所建立的治理体系大致不外是贸易站和天主教的传教据点——今天加利福尼亚州州和西南各州的地名,带“圣”字的名称很多,都是这些传教据点留下来的遗迹。
  • 华人在西岸的遭遇,与美国其他移民族群相比前所未有的残酷和不公。除了挖掘金矿和淘洗金沙的工作以外,更多的劳苦任务是开拓山后谷地,包括开拓水源、清理丛莽等等。 还有两片美国的领土是最后正式并入美国的:一片是阿拉斯加,另一片是夏威夷。
  • 1867年,这一交易以美金七百二十万成交。这块阿拉斯加冰原,面积是美国五十州最大的一块,计算单价大概合两美分一亩。成交时,有人讽刺美国政府“买了一个大冰箱”。但是,20世纪初期此地发现黄金,到20世纪中叶又发现是石油。将来地球暖化,北冰洋可以通航时,阿拉斯加的地位将另有一番重要性。1959年,阿拉斯加成为美国的第四十九州,疆域最大,人口极少。
  • 整体言之,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创造的国家,它的领土一片一片由白人移民开拓,也由白人移民占领。回顾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白人航海家各处寻找新领土以来,白人在北美大陆和中南美成立了许多国家——凡此都是窃据原住民的土地反客为主,反而将原住民压在底层。
  • 最近一二十年来,一方面,白人在邻近人口众多地区的保留地内开设赌场,因为那里是美国法律以外的地区;同时,又有法令鼓励印第安人离开保留地,加入外面的主流社会。这些印第安后裔没有经受足够的训练和教育,如何能在主流社会与人竞争?白人在保留区内设立的观光和娱乐设施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这些原住民将来又如何自存?
  • 言念至此,不能不感慨:美国的建国理念,何等高尚!在我初到时,对于这个国家保持何许理性。经过半世纪的体验方才明白,建立这一国家,有多少弱势人群遭受不公不义的待遇。难道人类的历史,就不能逃离如此残酷的矛盾?搔首问天,天也无言。

第三章 农业形态的变迁

  • 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向西开发的历史:向西不断开展,一次又一次将已经稀薄的群体观念继续冲淡。所以美国到今天,个人是主题,从个人到大社会之间没有人情伦理、天然的集合体,只有志愿加入的社会团体。一旦社会的流动性更强烈,例如,城市化的现象更为显著时,自然形成的集合体也愈来愈显示其短期的暂时特色。这是美式文明的重要因素:个人为自己负责,不负担其他人的责任。向西开发的运动,乃是一次又一次加强这种文化特色的过程。在中国文化的理念,这种态度是人情淡薄;从美国文化的发展背景看,这是启动活力的必要之举。
  • 南方的黑奴劳力完全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分工的一环,他们不过被视为会说话的牲口,没有机器以前的“机器”。
  • 人类历史上,处处都充满了人剥削人、人掠夺人的丑恶现象。美国的开拓,是人类值得骄傲的成绩,可也是充满了“人吃人”现象的罪恶。这大片处女地的开发,也留下生态环境的损失、族群之间的冲突。美国独立精神显示了个人主义代表的自由观念,过度发挥则出现人情冷漠、趋利忘义的严重弊端。种种利弊之间,如何加减乘除?实在令人困惑难解。

第四章 工业化的过程

  • 19世纪下半期,是美国工业化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天降英才,在市场经济的制度下,出现了许多影响美国整个经济形态的重要人物,他们龙腾虎跃,各擅胜场。在传统的国家,重要的领导者是帝王将相,在美国则是一群大企业家主导着社会的发展,上述的卡耐基是其中之一。紧接着钢铁与煤矿业的发展,第二阶段的美国经济就有电力业、汽车业和石油业这几个主要的产业。在钢铁和煤矿发展将近成熟的时候,这几个主要产业陆续开花结果,每个行业也都具有代表性的领头人物。
  • 也许有人会问: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的初期,有许多产业界的明星出现,为什么在20世纪以后,却很少出现这种大人物呢?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过几度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分工体系:学校的学术研究开启科技新领域,提供机会让有心人利用这种技术创业,进而转化为大规模生产应用。在20世纪以后,就很难真正找到谁是发明人,大多数的发现都是集体的成就。
  • 20世纪,全世界曾经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一战的影响将全世界拉入大恐慌,二战的出现实际上是一战未了的许多问题积累爆发的结果。这两次战争中,美国都是先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一个时期,然后在关键性的时刻投入参战。两次战争对美国的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正面影响。一战的正面影响被大恐慌抵消了,二战的影响却是引导了美国开展另一轮的产业发展,其强大的动力至今延续未歇。
  • 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国投入战场,以其庞大的生产能力,发挥史无前例的能量。举例言之,为了应付两面作战,美国的生产能力发挥到最高峰时,可以每天有一艘“胜利轮”下水;每个小时,可以有一辆坦克出厂。战争刚开始时,各国的空军都没有巨大的货运机,而到了战争末期,美国已有以百计的“空中堡垒”,在欧、亚两个战场上运送人员和物质。
  • 就科学本身的发展而言,有了信息科技和电子科技以后,人们获得新的工具,使得人类对于宇宙的基本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到外太空究竟是几层宇宙,还是多大、小宇宙,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都已经列入我们研究的课题。
  • 学术工作原来是以“读书明理”为目标。现在,经过如此转折,学术研究竟以“追逐财利”为其任务。学术变质了,知识阶层的性质也改变了。对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而言,如此变化是福还是祸?难以测度。
  • 美国过去成功,未必完全是因为美国制度的“优越性”,其中还有罕见内外条件才造成它如此辉煌的成绩。从今以后,美国不能脱离世界,也不在能独占优势——美国的产业将是世界产业的一部分。如何规划美国产业的未来,兹事非小。可惜今日美国的精英,尤其政治的领导人,往往只看近利、只看眼前,天天忙于争权夺利,少见有人未雨绸缪,认真规划未来的方向。

第五章 多族群社会及其问题(上)

  • 美国曾经坚持这个新的国家是一个“大熔炉”,将许多不同来源的人们融合于以英语为国语的文化,而各种种群自己带来的文化成分,仍旧隐藏在各自社群之内。因此,到了20世纪的后半段,有学者提出,“大熔炉”的口号并不真实,真实的情况应当是像七彩玻璃的镶嵌。更有人主张美国的民族融合是一盘沙拉,盘中的各种成分并没有合在一起,只是表面上有一层沙拉酱,勉强将胡萝卜、白菜、洋葱、肉片等黏合在一起。
  • 美国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三大移民潮。1820-1920年之间的一百年,形成美国持续百年的移民潮。
  • 1820年至1860年,是第一波移民潮,这些移民的主要工作是开拓美洲内陆——那个阶段正是欧洲法国大革命以后引起的剧变时期,拿破仑的兵锋所及,处处都引发民族战争和民主革命。社会结构完全破碎,兵氛弥漫,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因此离家奔往新大陆,寻找避难之处。因为这一次的大移民,美国人口才迅速地从四五百万跃升到超过七千五百万人。
  • 第二批新移民潮,则是发生在19世纪后半段开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期间。这一阶段需要的劳力以熟练的技术劳工为主题,以及在欧洲行有余力的资产阶层。
  • 第三批移民,配合着美国基础工业的起飞和新兴工业的出现,即前面所说的钢铁业、石油业、汽车业、电器业等重要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
  • 在20世纪中期之后,美国出现了第四波移民潮。其时间持续超过半个世纪,对于美国现代的文化自觉和社会公理的自觉有极大的影响。二战期间欧洲战乱不停,更由于希特勒的排犹政策,大批犹太裔的科学家和学者不得不寻找避难之处。战后的欧洲残破凋零,美国的经济确实正在繁荣向上,欧洲中产以上的移民也大批进入美国。
  • 在东方的世界,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使得东亚处处烽烟。二战前后,美国在东方树立霸权的活动也使得战争不断。于是,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之后,华人、菲律宾人、韩国人、越南人、印度人大批进入美国——这第四波的移民潮,就不仅限于欧洲的白人了。这一波移民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各地进入美国的新移民有许多是当地的精英,他们带来了自己文化,也具备一定程度的特长与才能。因此,二战前后出现的移民潮,将美国文化的复杂性提升了一层,同时也出现主客竞争的尖锐对立。
  • 苏格兰人信奉的是长老会,爱尔兰人信奉的是天主教,这个信仰分野比族群渊源还要深刻。他们从英伦三岛迁移到匹兹堡附近,苏格兰人群来得较早,颇有在匹兹堡附近从事农耕得条件。爱尔兰人则是之后大批逃荒进入美国的。他们到达时一贫如洗,也正好赶上了匹兹堡正在发展钢铁业等基本工业的时代。爱尔兰人移民的工作,大致是进入工厂担任一般劳务,或者在新兴的城市区从事种种杂务。两相对比,苏格兰移民的后代秉承基督新教长老会的行为模式,努力争取社会地位。乘着工业化的潮流,苏格兰移民后裔出现了卡耐基、梅隆这一类的企业家,而爱尔兰人只能靠工作糊口。
  • 意大利人擅于经营,颇有人事业成功,进入中产阶层以上甚至列名富豪。纽约和附近地区的意大利政客,也颇多当选地方首长。他们在戏剧演艺这一行业之中,也有相当的地位。
  • 意大利人的家庭稳定,族群内婚姻非常普遍;家族关系相当密切,一个大家族团聚在一处,即使离家出去了,和老家的关系也始终连绵不断。凡此内部凝聚力的现象,乃是意大利族群在美国长保优势的原因。
  • 意大利人另有一项特殊的地位:意大利半岛尖端西西里的黑手党,自从中古以来,在地中海的确就是地下社会的强大力量。黑手党的主要活动是在港口地区,他们霸占码头谋取利益,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刀口舔血,却也救苦济贫。
  • 在美国的大城市中,银行借贷和汇兑的活动会通过犹太人兴办的银行,其他族群的财经活动也脱不开犹太人的经营。
  • 在学术圈和艺术音乐圈之中,犹太人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传统好学,在世界的学术界,犹太人的贡献无可置疑。每年诺贝尔奖中有关学术的四个奖项,犹太人往往占有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人数。在美国的大学中,假如抽掉犹太学者,很多科系就失去了主力。

第六章 多族群社会及其问题(下)

  • 在美国的东亚族群今天人数也不少,这些亚洲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西欧、中欧移民的水平相差不多。尤其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受教育程度,可能时美国各族群之中具有大学学历者比例最大的群体。东亚族群分别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以及菲律宾。至于印度人,虽然号称亚洲族群,却并不属于东亚圈之内。
  • 先说日本族群。他们进入美国最多的地区是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州。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当局有鉴于领土狭小,想开拓海外领地,曾经有计划地集体移民。目标之一是夏威夷,此外则是秘鲁、巴西和墨西哥。等到日本赢得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来兼并了台湾岛和朝鲜半岛后,其野心转变为在东亚扩张,上述有计划地移民运动就终止了。今天到夏威夷的大岛希洛岛(Hilo),还可以看见若干日裔居民的村落,其布局和景观宛然如日本本土。
  • 朝鲜半岛和越南的移民,颇多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美军眷属:战争结束,回国的军队解甲归田,他们的家属也取得美国国籍,随同回到美国。
  • 韩、越两个族群的凝聚性强固,他们的教育程度相对于白人而言相当于中产阶层。因此,他们的职业通常选择是专业工作,如医生、会计师和工程师,也有一些进入教育界担任教职:总体言之,也大致在中等的上下之间。尤其因为这些人都有美国亲属,这层关系使得他们更容易得到当地白人的合作。
  • 至于华人的情况,截至2015年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亚裔美国人已达两千一百万,华裔依旧以近五百万人居首,其次分别为几乎四百万人的印度裔和菲律宾裔。华裔美国公民和移民主要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和夏威夷。
  • 华人到达匹兹堡的时间也相当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华人从西岸进入匹兹堡,其中大多数是修筑跨大陆铁路系统的华工和他们的后代。
  • 华人真正有良好表现之处,应当还是在专业和学术圈内。美国的好大学有众多优秀的中国学者任教,在追寻知识的道路上他们表现优异。
  • 最后,我们必须说明两个面临最不幸的族群:一个是西语系的居民,另一群则是非洲后裔的居民。这两个美国的族群,从美国建国至今始终滞留在收入最少、工作最疲劳,而且社会地位最低的状态。他们的不幸,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在号称族群平等的国家里,起步就在最弱势的地位;再者,这两个族群本身没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缺乏自尊,也就缺乏上进的动机。
  • 在本章,我们陈述了美国各种族群的情况和他们在美国发展的机会。成败荣枯,各族情形都不一样。综合地观察,每一个族群进入美国时都多多少少带来了他们地文化传统。笼统言之,欧洲进来的白人,最大的区别是天主教群与新教群之间的差别。前者将一切信托于上帝的安排,只要求告上帝、仰赖神的福佑,也就是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在竞争激烈的新大陆上,如果只是听天由命,这个族群将很难有取胜的机会。反之,新教的后裔,不管是盎格鲁-撒克逊人,还是苏格兰的长老会信徒或是西欧加尔文信徒的后代,则都因为他们的信仰,相信只有经由自己的努力才能符合上帝对人们的盼望——上帝的拣选可能是预定的,可是,上帝会等待信众以自己的行为证实上帝拣选的准确,这一动机就与听天由命不一样了。
  • 来自东方的亚洲移民,华裔、韩裔、越裔以及日裔,都曾经接受儒家传统文化遗产的洗礼。他们努力的动机相当旺盛,只要给予机会都会力争上游。只是亚裔的起跑时间比较晚近,许多上层的位置和资源已经牢牢地掌握在白人手中,只有犹太人有欧洲带来地经验,能够在财政界挣得一杯羹,东方族群地后裔在财经领域中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然后,亚裔后代和犹太人后代一样,对于求知识的动机非常旺盛,这些族群和犹太人一样,也就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七章 经济运作的模式

  • 美国工业发展的时期,也就是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的那一段,是“镀金”的时代。那时候,美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的工业化过程中跃登首位。时势造英雄,洛克菲勒、卡耐基等任务都成为世界巨富。在各自行业之中,这几个大人物的麾下,也不再有其他人可以占一足之地。
  • 梁启超显示指出这种现象的弊病:一则在于,这些企业找到了他们以为最好的生产方式以后,就不再允许其他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出现,亦即独占排他的现象;二则,某个行业占满了市场,其他代替品因为性质类似,很难与已经占满市场的原有产品竞争。这也就造成了工业不容易逐渐升级、汰旧换新以及开拓新的产业和工业领域。 在中国高度发展的太阳能,在美国却是始终无法大规模采用,就是因为原有的能源企业不愿意看见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发电出现。在医药制造方面更是明显可见,美国大规模生产的药厂经常以某一种有效药物的专利权长期把持市场,不允许新药轻易出现。如果有新药,也是大药厂自己发展以后,设法与原有已经获利的药物互相补足,而不是代替原有产品。
  • 在19、20世纪生产业是主力,经济秩序主要是基于技术、资本和市场这三个因素。在今日,凯恩斯魔法师的魔杖乃是货币本身。货币的流通是由经济部门操纵,货币与生产脱节,大量货币流通出现了荣景,如果美国有适当的生常量与生产力相配合,则这种荣景不免是空虚的。
  • 21世纪初期十年左右,美国经济的秩序大乱。2008年出现了经济大衰退,就是经济失序走火入魔的后果。那时候,每一家市场经营的金融机构,都在做种种的包装,将质量混杂的项目推入市场。例如,最著名的“次级房贷”,便是将各种房屋贷款的单独项目绑成一包,当作一个整批交易的“产品”。银行将自己的贷款凭据——无论是否到期,无论是否已经烂尾——低价出售换取现金收入。在市场上购买这些凭据的客户,无法检验包装内部实际的情形。于是,各种混杂的包装里不仅有房贷、还有保险、创业风险贷款。买主明知是笔“糊涂账”,又将其用于抵押换取现金。一路过手之后,每家银行的账面上都有大量的盈余,而实际上都是空头游戏。大多数的金融机构明知故犯,内部没有检查机制,外部也没有人监督,金融纪律荡然无存。那中百年老店,例如雷曼兄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环节露了馅,进而拉动一片,最终导致公司破产崩溃。
  • 证券市场上还有一种操作,就是所谓的对冲基金。这种基金的操作者,在一个包裹内分别包含各种多头与空头,或者债券与股权的混合基金,从多、空买卖中获取利润。早作者每时每刻都在运作,他的客户却完全不知道操作者如何运作。其后果往往是客户赚微小的利润,而操作者赚大利——盈利了归自己,将损亏推给客户。某些两三年内让客户取得甜头,第三年将所有款项席卷而逃,或者以破产脱身。这种掠夺性的行为乃是利用人类贪利的弱点,明目张胆地偷窃客户的资金。
  • 美国的经济发展是由开拓荒地、增加农产品的供应,进而提升国民的购买力开始;然后设立工厂生产基本原材料,例如钢铁以及机械,最后生产日常的消费品。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货币支付设备和劳动的费用,也许还要加上运输以及土地的取得成本。在这个生产成本上,单位产品的成本加上原始资本应当获得的利息,成为消费品的价格。投资者取得利润,也就是以利息为代表的赢利。各个阶级的工作者,包括从生产线上的工人到最后一个阶段替顾客包扎货物的店员,经由劳动领取薪资,这是正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交换体系构成的经济制度。
  • 到了今天,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演变,高度工业化以及科技研究成果带来的不断更新的生产模式——如此制度优越的现代工业文明,居然陷入一个虚假泡沫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不断地以膨胀维持繁荣,以刺激欲望来增加消费量,而且唯恐其流转地速度不够迅速。本章后半段叙述的种种行为,维持了这个泡沫不断扩大。无论经济理论如何玄妙地解释,以常识而论,这种制度体制并不扎实。经济全球化地时代,别处的经济体制正在成长中日趋充实,而美国却是日趋空洞。美国的经济霸权,如何能持久不塌?特朗普不明白这一现象,却号称要恢复“美国第一”,宁非梦想?
updatedupdated2022-11-132022-11-13